近几年,禅城区老街快子路的名字一直存在争议。说法大致是三种:曾是比较集中卖筷子的地方,因此叫“筷子路”;老佛山结婚当天必走的吉祥之路,故取好意头改为成双成对的“筷子”;还有的寓意快生贵子,应叫“快子”。别以为是简单的问题,就连媒体人对“筷子”还是“快子”都搞不清。对此,走访老街坊、民俗专家、区划地名科,彻底弄清这个争论多年的问题。
1
一条路出现两个名字
炎炎夏日,走在路上,为了避免阳光刺眼,眼睛眯成了一条缝。在公正路与锦华路交界处,有这样的警示牌“前方允许单向通往锦华路筷子路”,但是拐进去,三十米开外的路牌上,却写着“快子路”。
由于莲升片区的改造,如今快子路的居民门牌几乎都不见了。记者在茂隆酒庄的旧址、如今的一家电子元件行门口,发现“快子路43”的门牌,但旁边的招牌上却写着“筷子路43号”。
短短300米的一条路,“筷子”与“快子”交错出现,也怪不得市民头脑混乱搞不清。
佛山市作协会会员伍兆滔已76岁,在他的记忆中,路名一直是“筷子路”,只是在文革的时候改过名,之后又恢复。“据说以前是专卖筷子的地方,所以叫‘筷子路’。”伍兆滔的印象也是大部分佛山老街坊的记忆。
在该路经营婚庆用品的徐小姐告诉记者,自己在这里开了20年的店,一直都是叫“筷子路”,连新的“快子路”路牌,都是去年春节前才统一换的。“‘快子路’肯定是错的,这么多年延用下来的老街名,怎么说换就换呢?没经街坊同意啊。”徐小姐懊恼地说。
不过,随机问了一些年轻人,土生土长的70后80后一般以为这是老佛山结婚当天必走的吉祥之路,因此取好意头,改为成双成对的“筷子”。而从外地过来工作的新佛山人,则听闻取自“快生贵子”之意,理解上叫“快子”更贴切。
2
“筷子”还是“快子”?
清代至1951年前均是“快子路”,要搞清这个萦绕多年的问题,先得从“筷”字的出现开始考证。
筷子古称“箸”,将“箸”称为“快子”最早出现于明代。明人陆容所著《菽园杂记》一书记载:“民间俗讳,各处有之,而吴中为甚。如舟行讳‘住’,讳‘翻’,以‘箸’为‘快儿’。”原来,“箸”和“住”同音,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,因此改称“箸”为“快儿”,意为让船快行。
“筷”是何时出现,无从考证,肯定不会比“快”字早。可是,“筷”字作为民间俗语,延用二百多年的康熙字典并不承认,仅收录“箸”而不收录“筷”。直至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《中国大字典-末部》才加注了“筷”字:“箸也,见陆容菽园杂记”。
因此,清代至民国初的出版物,应该只有“快”而无“筷”。
佛山设计师崔国贤曾花两年时间走访多位街坊,画下上世纪60年代快子路旧貌。在画之前,他查阅过清末的佛山地图,上面写的是“快子路”。“片区内街中有一块门楼石匾,被后人铺于地面上,石匾上面刻的是快子里。”崔国贤认为,内街用“快”,大街用“筷”,逻辑上不太可能,有石匾为据是相对可信的。
记者到佛山市图书馆查阅民国版《佛山忠义乡志》,在卷一街道潘涌铺上记有“快子新街、快子上街、快子正街、快子里”四条街。上面附“街道表照测绘局图分铺排次以户口附”,即是民国时期民众的户口登记均是写“快子”。(下图摄影:RJM)
1934年,当时的南海县政府在原快子大街、快子直街、快子上街、万元里、地官里的基础上扩宽开筑马路。1936年5月10日,县政府举行马路通行典礼,并定名为快子路。
1951年6月26日,佛山镇改镇为市,这时重新测绘了一张佛山市全市地图,现存于佛山市档案馆。记者在《1951年佛山市全图》 上看到,地图标记的还是“快子路”,也即是从清代至1951年前均称为“快子路”,“快子”指的是我们现在通用写法的“筷子”而非寓意“快生贵子”。
3
“快子”为何变“筷子”?
那么,“快子路”是怎么变成“筷子路”的呢?
1991年6月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《广东省佛山市地名志》记载,1911年至1949年左右,佛山铸造业还是比较兴盛的,快子路当时是制铁锅、铜器和筷子等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。
崔国贤猜测,清代至民国这里一直是手工筷子的制作街区,故被后人误解为“筷子路”亦属正常,又另一个原因是政府禁止人们在快子路的名字上产生类似于“快快生子”的联想,为破除旧思想所以干脆改成“筷子路”,如“古董街”被后人改名为“古洞街”。
记者向禅城区区划地名科求证。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因为破四旧而把“快”改成“筷”的故事,他也有听闻,但并没有相关文献记载,不能断言。不过他了解到的信息是,文革时期户籍登记的路名与实际路名不同,如果不统一把路名改了,会对市民造成不便,于是现在道路路牌已经统一使用“快子路”的写法,公安部门给这条路上的居民上户籍、编门牌号,都沿用了“快”字。
从1949年之后,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文字改革,快子路与升平路也曾在文革当中合并为朝阳路。直至1980年,很多老街名被恢复,这时把“快子”改为“筷子”是最大的可能。
对于“筷”与“快”之争,民俗专家余婉韶表示,佛山人讲究谐音,筷子与快子谐音,有快点生子、早生贵子的意头,因此佛山人结婚时花车要经过快子路、永安路等,“快子路”的说法由来已久,两者皆可通用,无所谓对错。
4
老街名应不应该改?
如今的快子路,成了新的挥春一条街,纵使两旁的骑楼墙上均贴满了红彤彤的挥春,仍掩不住这里的落寞。因为改造,大部分居民已搬走,店铺被堵上,只剩下宫粉紫荆树在街旁留下斑驳的树影。
每日,都有几位古稀老人如常出现为客人写挥春,不过除了春节外,平时几乎很少人会来。老人家说是兴趣所致,一句“总有人需要”,可以打发很多时间。
崔国贤当初选择用两年时间来画快子路旧貌,是觉得快子路有大隐隐于市的美。以往它没有升平路、锦华路那样的繁华,因为不是关注对象,其建筑才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。崔国贤说,快子路留有少量明末清初民国建筑,以民国骑楼为多。建筑不如升平、福贤路般矫饰华美,幸而破坏程度较低,外立面山花、窗山花、窗裙之结构仍清晰。
可惜的是,像快子路一样,佛山很多老街因为改造而变了样,高楼平地起,连街名都悄然消失了。遍寻禅城老城区,诸如线香街、纪纲街和冲天坊等已陈迹不再,而另外一些老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名字也被更名,如舍人正街改为红风大街,舍人后街横入克巷又尾通福禄路一带现在统称“光明巷”。
50年代的快子路
70后陈志聪不是佛山人,但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,他觉得佛山最美的是那些老街,很有韵味,在快子路改造时,他特别到二手市场购得莘葵里的几户人家的门牌。在陈志聪心里,买门牌是为了买下一份珍贵的印记。
对于旧街名的变化,崔国贤同样深有感触,他觉得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,有历史的旧街,其名字是不应随便改动的。“动辄更名,久而久之,后人印象就会模糊,导致一种城市的失忆,不利于历史文化的沉淀。”崔国贤说,第一,旧街名本来是很有韵味和意义的,新名往往不及。例如福贤路以前有条叫居仁里的街巷。读过《论语》都知道,孔子提倡居于仁,游于艺,居就是处于之意,居仁,即处于“仁”的状态。这是一种很有教益的典故联想。又例如,福贤路、福禄路、福宁路、大福路,四个福就是佛山的美妙连贯大道,每对结婚新人由此经过。现今大福路变成岭南大道,少了一福很可惜。
“街名改没问题,但一定要顺应民意。”余婉韶认为,老街名的意义在于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,随着禅城旧城改造和社会的发展,以前的一些老街名如果重新启用在新建的街道,可能会显得很不贴切。“如今岭南天地保留了长生树这条巷,它本来是一条因为出租婚丧嫁娶的道具而声名远播的街道,但现在这种行业在那一带已经消失了,只留有一间原来长生树的古屋,而且毫无特色,这条巷再叫长生树也无任何意义了。”她认为,倒不如通过人物、志、故事等形式记载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老街,让其流传下来。(2015-07-03 佛日 图片来源网络)
2017年的快子路